|
公眾媒體 生態保育 相關論述 |
【看、聽、談,不如起而行----鯨鯊救援始末】2000/08/24 自由時報,李展榮 |
◎ 鯨鯊,又名豆腐鯊,漁民稱牠為「大憨鯊」,游泳速度非常慢,每秒僅半公尺,在經漁 決定從漁民手中購買這尾鯨鯊,到現在的一連串的新聞焦點,感覺上好像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刻意宣傳,以珍稀的鯨鯊吸引民眾去參觀海生館,創造更多的商機。其實,錯了!現在海生館擔心的不是遊客太少,而是煩惱因遊客太多,深恐無法提供優良的參觀品質讓遊客在水族生物生態的知識寶庫中滿載而歸。救援鯨鯊只是個引子,只想藉此事件引起社會大眾注意海洋生物生態的利用與保育,同時,希望喚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與參與。我想,我們可以默默的做,這樣只救一尾鯨鯊,但我們更希望藉由傳媒傳達更深更廣的觀念。民眾有知的權利,傳媒有報導和告知社會大眾的義務,直至今天還是有許多新聞界的朋友,每天詢問這尾鯨鯊的健康情況、攝食情形,直到今天為止,我們的工作人員包含一位獸醫,另外一至兩位的馴養師,廢寢忘食,每天二十四小時輪班餵食、觀察、照顧這尾鯨鯊,我們認為除了工作外,那還包含著一份狂熱和理想,而不是商業利益所能左右的。 就海生館自七月正式開館以來,遊客已突破四十一萬人次,至八月底預估將達五十萬人次來看,實在不需再利用展示鯨鯊來獲得所謂的「商業利益」,更何況海生館在規劃之初就已考慮到遊客行為和市場需求,藉由分期開館,不同的展示主題和內容,吸引遊客再次拜訪海生館。鯨鯊事件,是個意外,經漁民捕獲,圈養在台東成功外海將近五十天,由於價位太高,讓有心人士怯步,怕炒高了行情,為救一尾鯨鯊,反而產生濫捕效應,害了整個族群。海生館在鯨鯊捕獲之初也曾有意購買,但因政府部門經費支出有一定的程序,緩不濟急,若不是海生館 BOT 廠商願意出資購買援救,這尾鯨鯊早已不知果了多少老饕之腹。我們希望這只是鯊魚保育的第一步,往後還有百步千步萬步要走,整個救援事件過程不知有多少保育團體來電關心,希望共同協助,無論是人力、物力或者財力,令我們感動。 是的,我們非常贊同陳昭倫先生希望這次事件能凸顯對於台灣海洋生物的利用與保育問題,這也是七月下旬在中研院第四屆海洋環境大會---「許海洋生物一個安全的家」的主題。我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但能有機會再看到鯨鯊,同樣的也能看到水族世界裡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魚類,但是我們不希望下一代要觀賞這些水族生物必須到海中或者僅能於書本、電視、電影中觀賞,而希望他們能在規劃良好、管理設施完備的水族館或者動物園中,認識這些野生生物,嘗試著從教育研究的角度思考,這個社會才會更健康、更祥和。 |
【海風習習 溫柔的巨人】2000/08/22 聯合報,方力行 |
◎ 這兩星期在自然保育新聞上,台東一條誤入定置魚網的鯨鯊,廣受人們關切。平心而論,台灣一年釣補宰殺,吃乾拉淨的鯊魚成千上萬,鯨鯊是啥米碗糕?得以凝聚了如此多「關愛的眼神」。 說起了牠,最先要做的就是「正名」,有人將鯨鯊誤為鯨豚的一類,那就真是一字之差,誤謬千里了。其實「鯨豚」本身就是最近幾年來被人因勢所造的一個模糊名詞,它其實原本是清楚可分的「鯨」魚和海「豚」,被混稱了而已。而鯨鯊則是鯊魚,與哺乳類的海獸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形體上,牠卻是全世界最大的魚類,身長可達十八公尺,比一部貨櫃車還長,體重可達二十噸,約等於八部小轎車的重量,如此龐然大物,不冠以「鯨」之名,實無以名其大,所以才叫做「鯨鯊」。 |
【鯨鯊之死的啟示 澎湖水族館的心情】 2000.06.14 中國時報,蔡萬生、呂逸林 |
◎ 俗稱豆腐鯊的鯨鯊,是目前海中最大的魚類,最 大可長到十八公尺 以上的 長度;成謎的身世,全世界對牠的了解 仍非常少。根據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漁業科學所 陳哲聰教授 |
【海生館的付出與堅持】 2000/06/19 中國時報,方力行 |
◎ 台灣日益風行的「抗爭加回饋」又升級了,今天全國民眾從電視上都可以看 到車城鄉長發動鄉民到海洋生物博物館要求回饋的抗爭場面,並振振有詞的 訴說其理由。我們不禁感歎,連博物館這種無污染,無公害,促進地方繁 榮,提高 地方名聲與水準的文教建設都可以在少數有心人的蠱惑下,利用百姓不拿白 不拿的 短視心態,發動抗爭,積非成是,堂而皇之的掠取公有資源,那麼還有什麼 建設是 可以不被勒索的?公權力的退讓要到什麼地方才停止?天天高唱的社會正義 又要從 那兒開始建立?如果必須有第一個堅守立場的政府機構甘冒不韙的去扭轉歪 風,那 就從我們開始去擋子彈吧! |
【藍色星球的願景】1999/11/26 聯合報,鄭明修 |
● 違法捕魚將海洋生物趕盡殺絕 |
【國寶珊瑚產卵著床 干卿底事?】2000/04/28 中國時報,柯朝欽 |
◎ 近 來各大媒體一直在報導墾丁海域珊瑚產卵的「 盛事」,在潛水探照燈下的攝影鏡 |